所有出球無非分三種:主動球、被動球、過渡球。? 三種出球的劃分界限并不是絕對的,也不見得很明顯,由多種因素決定。扣殺可以出現在這三種出球中的任何一種,以下就以單打為例看看扣殺在出手后對于這個回合的作用。
被動球的扣殺目的? 為了擺脫被動
什么是被動球?當你的對手準備較為充足甚至主動下壓與調動,或者你擊球的時候重心、步伐調整較為凌亂,或者擊球點非常難受比如追身、過頂,諸如此類極其考驗防守能力和基本功的擺脫性擊球,都可以算為被動球。

通常在被動情況下扣殺,是由于來球快速過身,來不及將步伐和重心調整至較為舒服的擊球位,此時回高球很容易回到半場或出界,對手有充足時間抓住機會突擊得分;如若輕吊網前容易被抓,任由對手調動。
于是乎,可以利用頭頂甚至過頂仰攻的點殺、輕殺乃至反手抽射來擺脫,將球平射至中半場,為自己擺脫創造機會。不過,在實際比賽中,通過扣殺實現被動球擺脫難度極大,多數時候運動員會動用手部力量盡力將球回到對手后場。
過渡球的扣殺? 主要是為了創造主動的機會
過渡球一般出現在對方重心較穩、準備較為充分,我方又有足夠發揮余地處理來球的時候。對抗性競技比賽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過渡球在想方設法為自己創造主動機會的同時,也在努力讓自己免于陷入被動。由于過渡球雙方準備都較為充分,重心較為平穩,出球線路選擇多樣,卻又沒有足夠的機會直接得分或逼迫對手失誤得分,所以在諸多線路中,運動員(尤其是身體能力較強者)會喜好偏向主動球的下壓進行過渡。過渡球扣殺,以下有幾個經典的場景:
接對方發的后場高球
如果是質量較高的平高球,己方沒有絕佳機會突擊得手,但球也沒有過頂,步伐尚可連貫,出手可控,屬于過渡球性質,點殺和輕殺大概率會被對手接起來,但是可以避免起高球給對手進攻機會,將球壓到對手中、后半場,多少可以給對手造成一定壓力。如果是高質量高遠球,一般己方會有非常充分的時間調整步伐,扣殺效果基本同上,不同的是,高遠接發直接大力扣殺有不小幾率直接破防釘地板或造成對手極端被動(盡管對手準備充分)。
正手邊路中后場抽殺直線
邊路抽殺常見于男子單打比賽中,處理正手位邊路中后場半高球,通常選擇直線出球,直沖對手邊路底線。

頭頂區輕殺
林丹職業生涯中后期常用,尤其是后期運用愈發突出,點殺劈殺多點開花,直斜相輔線路豐富,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后場突擊削弱帶來的進攻端漏洞。對于未過頂,準備充分,步伐到位的頭頂位來球,選擇高質量的輕殺,既沒有給對方后場施展的機會,也能保證自身重心可以及時得到調整,完成接下來的連貫,給對方一定的壓迫。
主動球的扣殺主要是為了得分
運動員的能力追根到底,反映到賽場上,可以分為三個方面:創造機會的能力、把握機會的能力、自我調整的能力(主要是心態)。被動球和過渡球大體歸于創造機會的范疇里,主動球可以用來創造更好的機會,但更多是考驗把握機會的能力。將“職業羽毛球比賽”拔高到了林李陶蓋那種高度,以最頂尖球手的視角來看羽毛球的攻防,實際上頂尖一批運動員的防守能力超乎尋常,前幾名的能力和二十幾名的實力有著肉眼可見的清晰差距。
林丹從小玩到老的正手位后場劈殺大對角,李宗偉的頭頂位劈殺和正手位不轉身劈殺斜線,很多時候基本都是一錘定音,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很多時候哪怕面對的是同一級別的天王級選手,也能直接得分,更不要說是那些二流三流的選手了。同樣的一記扣殺,一流選手看似輕松地接起來了,但是對于二流選手來說可能就是一記重錘。? ? 北京奧運后林丹開始主動降低自己的突擊頻率,后來將拉吊突擊打法推到頂峰,一般只有當機會特別好的時候才會選擇突擊重殺。對手足夠被動,自己足夠到位,時機足夠純屬,通常到這一步的主動扣殺,對手一般是接不起來的。有很多的業余愛好者,還有極個別運動員,專注殺球,頻繁下壓,遇到高球就想扣,根本不管對方是不是準備充分,自己的重心是否夠穩,這時候的殺球通常極為勉強,造成的威脅并不大。